自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,德国总理朔尔茨的表现,让人大开眼界。他比拜登先一步访问特拉维夫,向内塔尼亚胡强调,德国只会站在以色列身边。他不但公开支持以色列拥有“自卫权”,还授意总理府发言人表态,

德国的这番表态,是在以军对加沙发起地面进攻之后做出的。也就是说,前面几周,以军对加沙地带的无差别轰炸,造成据联合国统计,超过8000人死亡,其中6000多人是妇女、儿童和老人。德国认为:这符合国际法和国际人道主义法。

德国作为知名“欧洲圣母”,为什么这次不同情被欺压了几十年的巴勒斯坦人,反而站在“占领军”以色列一边?这个问题,我们要从两个角度去理解。首先德国和以色列的关系,比很多网友想象中的,要亲密非常非常多。我们知道美国和以色列是亲密盟友,可实际上,如果没有德国,以色列连刚建国那几年都挺不过去。

以色列正式建国,我们都知道是1948年的事,他们在美苏携手援助下,打赢第一次中东战争,算是稳住了脚跟。但作为一个国家,你得发展经济吧?犹太人现在是很有钱,可二战刚打完那会儿,也是一穷二白。这个时候德国来了,作为战败国,他们在1952年和以色列签订《卢森堡条约》,承诺到1966年这14年里,向以色列支付34.5亿马克的赔款,这笔钱是什么概念呢?以色列后来算了一笔账,说这30多亿马克,占到了这期间,以色列总GDP的近8成,德国相当于养了以色列16年。

当然有的朋友会说,这是战争赔款,德国应该给,以色列也应该拿,确实是这样。但在经历过这件事之后,德国就在美苏冷战的夹缝中,走上了一直延续至今的赎罪之路,1970年12月,时任德国总理勃兰特,在波兰上演著名的“华沙之跪”,次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,之后的历任德国总理,也言必称“忏悔、赎罪”,坚持不发展军事,给了犹太人相当多的扶持政策。

在这个过程中,德国开发出一个“副产品”,就是所谓的普世价值观。经过西方媒体持续几十年的宣传,现在全球大部分国家,都接受了这套理念。但在欧洲,普世价值观不止是一种理论,还是欧盟团结的根本逻辑。因为你想啊,欧盟几十个国家,来自不同的民族,经济水平也不一样,如果没有一套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理论,别人凭什么接受你德国来做这个“领头羊”?

于是前苏联解体后,德国继续“赎罪”,宣扬价值观,顺便领导欧盟。表面上看,德国这么做确实有利于世界和平,他们是实打实地,接受了最多的中东、北非难民。但赎罪也要讲关系,当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掐起来的时候,德国就自然而然地放弃了他们的价值观,站到了自身“原罪”的一边。

这种退让的幅度有多大呢?举个例子了,过去几个月,朔尔茨和德国极右翼的选择党,正在为难民问题吵架,执政党坚称不能驱逐难民,但巴以冲突爆发后,朔尔茨立刻转过一个180度的急弯,赞同选择党驱逐难民的提案,为了以色列,朔尔茨连党争,都能先放在一边。

第二个角度,才是现实中的考量,因为美国需要德国亲以色列。自从朔尔茨上台以来,德国在美国面前,一直在搞“投降外交”,给泽连斯基送坦克,没问题,北溪管道被炸,也没关系,在绿党两位悍将,副总理哈贝克和外长贝尔伯克的“鞭策”下,德国的外交政策,除了部分对华政策啊,几乎完全和美国站在一起,用一些德国学者的话来说,联合政府中除了社民党,绿党和自民党都深受跨大西洋价值观的毒害,他们认为,德国绝对不能离开美国划定的秩序。

因此,美国要德国跟俄罗斯翻脸,朔尔茨照做了,美国要德国买天价的液化气,朔尔茨也拿钱出来买。默克尔苦心经营16年,给朔尔茨攒下了一笔丰厚的家底,可这还不到2年,德国就开始经济衰退,赖以生存的制造业,也开始被迫“去工业化”。前面我们说的,跨大西洋价值观,某种程度上就是美国掌控舆论霸权之后,把欧洲的普世价值观,套上动保、环保还有性少数等新皮肤,重新输出到欧洲。他们靠这个洗脑了大批欧洲年轻政客,还从内部破坏了欧盟本身的团结。

朔尔茨对此,也毫无办法,就像当年,默克尔敌不过一个难民小女孩的“灵魂拷问”,朔尔茨也不敢在环保、性少数,当然还有犹太人等“政治正确”问题上造次。你看现在,巴以冲突一爆发,中东的能源供应可能也会出问题,朔尔茨不得不亲自跑到非洲去,解决德国的能源危机。

站在非洲国家的角度,德国这样的大客户来了,肯定会尽量满足,可现在全球能源价格都在高位,朔尔茨能买到的能源,价格肯定超过买俄气。另外,美国那边,还没说要放弃欧洲能源市场呢,如果朔尔茨去非洲买气,触碰到美国能源企业的红线,说不定拜登又会整个什么花活儿,逼朔尔茨就范。

现在我们再回头看去年,德国高官为支持乌克兰说的那些话,像什么俄罗斯“侵略”、捍卫乌克兰人的自由和人权,还有俄军“杀害”平民,真是对现在,以军攻打加沙地带的绝佳讽刺。不过人家欧盟外长博雷利也说过,国际政治,很大程度上就是双标管理,那就祝朔尔茨去非洲买气的行为,能不让美国人生气吧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